20年后,它可能继续被封杀
时光编辑部 | 八不半
像电影一样,用黑暗邂逅光明。
“如果死后要在坟墓上刻一部电影的名字,一定会是《钢琴家》。”
这句话来自导演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家》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反映犹太人大屠杀的战争电影,最近迎来上映20周年,二战结束70多年后的当下,重温依然令人震撼。
问鼎金棕榈,囊获奥斯卡三个重量级小金人,《钢琴家》早已成为反战片的经典,其艺术成就与斯皮尔伯格同题材的《辛德勒的名单》不相伯仲。
在它的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熟知的台前幕后?
今天,时光君带你重温这部经典!
原著被禁50年
影片改编自波兰犹太裔钢琴家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的自传《死亡城市》(又名《城市之死》)。
出生于1911年的什皮尔曼,曾是华沙电台一名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二战期间凭借自身意志,依靠友人及陌生人的帮助,最终在纳粹占领波兰时期得以幸存。
1945年什皮尔曼开始撰写回忆录,于1946年出版,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超过50年。
直到1990年代,这本书才在美国重新出版,改名为《钢琴师:二战期间华沙幸存记》,并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波兰斯基看到本书后曾兴奋地说,“它记述的不仅是纳粹带来的恐怖,还有土生土长的波兰人对犹太人少数族裔的可怕行为,甚至还有犹太人内部的龃龉之事。”
书中的波兰人、犹太人、德国人都有好有坏,波兰斯基正是看重了什皮尔曼自传中道德上的模糊,这也是他将之拍成电影后人性立意上的伟大之处。
噩梦童年写照
和什皮尔曼一样,同为犹太人的波兰斯基二战期间也曾遭遇纳粹的残酷迫害,在波兰度过了噩梦般的少年时代。
成为名导后,他一直想拍摄关于屠杀犹太人的电影。不过获得斯皮尔伯格邀约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时,波兰斯基却拒绝了。
在克拉科夫犹太废墟上拍的电影,对他来说太痛苦了。
后来,他选择了同题材、拍摄地在华沙的《钢琴家》,这也是波兰斯基自1962年《水中刀》后,时隔40年回到祖国波兰拍片。
《钢琴家》中,在即将登上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火车时,钢琴家什皮尔曼被一个犹太裔警察从人群中拽出,原剧本中警察吩咐他“快跑!”。
经历过纳粹恐怖统治的波兰斯基则告诉编剧,这是不对的,警察应该说“别跑”。
因为“快跑”会引起纳粹军人的注意,假装若无其事慢悠悠地走才能蒙混逃离。
影片另外一处,什皮尔曼的父亲走在人行道上,由于没有向纳粹军人鞠躬而被殴打。
这一细节同样来自于波兰斯基父亲的亲身经历。
最年轻奥斯卡影帝
许多中国观众认识拥有“好莱坞最大号鼻子”的艾德里安·布洛迪,都是通过《钢琴家》这部电影。
从超过1400位试镜演员中脱颖而出的艾德里安·布洛迪,在为影片准备的近半年的时间里,每天练习钢琴4个小时,还卖掉车、搬了家、与女朋友分手、瘦足30磅。
最终,在短时间内学会演奏肖邦、贝多芬、巴赫等大师的钢琴曲,凭借方法派表演塑造出了动人的形象。
不仅大爆冷斩获奥斯卡影帝,也是目前为止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30岁)。
此后,艾德里安·布洛迪除了出演众多好莱坞影片,如《金刚》《好莱坞庄园》《超脱》《布达佩斯大饭店》等。
还涉足不少中国电影,像《一九四二》《天将雄师》《大轰炸》等,成为继尼古拉斯·凯奇后,又一位中国观众熟悉的老朋友。
除了奥斯卡影帝,本片还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自《唐人街》和《苔丝》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后,波兰斯基终于凭借《钢琴家》捧回最佳导演小金人,也成为当时奥斯卡最佳导演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
另外,波兰斯基当时由于涉嫌性侵案身陷官司,在美国被通缉,所以他未出席颁奖典礼,小金人则由哈里森·福特代领。
纳粹军官历史原型
钢琴家什皮尔曼最终能够幸存,得益于众多友人及陌生人的帮助,其中还包括一位在影片末尾出现的纳粹军官。
这一角色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名叫威廉·霍森菲尔德,二战期间他曾拯救过近50名犹太人的性命。
身为天主教徒的霍森菲尔德,对纳粹军人犯下的罪行感到内疚和可耻。
为了救助更多的波兰人和犹太人,霍森菲尔德努力学习波兰语,并不断提供得以保命的虚假文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战后,什皮尔曼知道救命恩人的真实姓名后,尝试向波兰当局提出营救,却得到拒绝。最终,霍森菲尔德于1952年死于苏联设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终年57岁。
什皮尔曼临终前,一直要求以色列政府将这名德国人的名字,列入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国际义人”名单(如同奥斯卡·辛德勒一样),但由于苏联对于霍森菲尔德战争罪行的指控,使得追认过程变得漫长曲折。
直到2009年,以色列外交官才正式授予威廉·霍森菲尔德“国际义人”的称号。
钢琴名曲
取名“钢琴家”,音乐却不是影片的主题,片中穿插的音乐不多,但波兰斯基对乐曲的选择却独具匠心,恰到好处,可谓少而精。
其中,穿插的皆是肖邦、贝多芬、巴赫等大师之作,尤其以带有民族情结和革命诗意精神的波兰音乐家肖邦的作品为主。
影片伊始,什皮尔曼在华沙电台录制的作品为肖邦的《第20号升C小调夜曲》。
后面,在犹太区咖啡店从事钢琴演奏来养家糊口,出现的音乐为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三首大师作品出现在什皮尔曼从犹太区被转移至安全住所后,听到的好友演奏的巴赫作品《G大调第一大提琴组曲 前奏曲》。
之后,他被好友安置在德军医院对面的一所公寓,由于不能发出声响,于是就有了“假弹”的一幕,此处出现的音乐来自肖邦的《波兰舞曲》。
影片最经典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作品,出现在纳粹军官在废墟住所发现什皮尔曼后的段落。
这里,霍森菲尔德演奏的是贝多芬名作《月光奏鸣曲》,而什皮尔曼为霍森菲尔德演奏的是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该曲是肖邦当年在华沙起义失败,波兰亡国之际的创作,音乐投射着反抗异族压迫的斗志,这与影片人物的历史境遇巧妙的融合。
错失奥斯卡最佳影片
斥资3500万美元制作的《钢琴家》,问鼎第55届戛纳金棕榈,但在次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却落败于歌舞片《芝加哥》。
斩获6座小金人的《芝加哥》无疑是本届最大赢家,《钢琴家》却更出彩,吸引了众多圈内外人士的眼球。
此后,负面新闻缠身的波兰斯基登上了《巴黎竞赛画报》的封面,封面上赫然写着他的专访标题:“有人想要把我妖魔化”。
专访中,波兰斯基表示,这场妖魔化运动的始作俑者,就是曾经米拉麦克斯的掌舵者——哈维·韦恩斯坦。
波兰斯基表示,自己与韦恩斯坦并无多少私交,但由于《钢琴家》的关系,自己成了韦恩斯坦的眼中钉。
波兰斯基谈到,“当年,《钢琴家》在英国电影学院奖上拿到两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这下子,他(韦恩斯坦)慌了。那一年,他手里也有两部电影(《芝加哥》《纽约黑帮》)要冲击奥斯卡,所以,就策划了一次行动,旨在阻击《钢琴家》拿到奥斯卡。
正是他重新挖出了26年前我和萨曼莎之间的那个故事,原本当时已经没什么人对这事还感兴趣了,正是他的媒体专员,第一个给我贴上了‘强奸儿童犯’的标签。以至于最终,《钢琴家》没能拿到最佳影片。”
后来韦恩斯坦怎么了,也不用多说了吧?
奥斯卡颁奖最尴尬瞬间之一
首次提名奥斯卡即获奖的布洛迪,领奖时格外激动和兴奋,高兴得差点蹦起来。
他热情地拥抱并激吻了颁奖人、也是前一届的奥斯卡影后——哈莉·贝瑞,一度让女方措手不及,非常尴尬。
之后,哈莉·贝瑞在一次采访中透露,这个“著名”的吻并不是计划好的,发生前她对此一无所知。她说,自己当时的反应是:“f ** k发生了什么?”
据悉,因为这次意外,哈莉·贝瑞此后多年都不愿意再参加任何颁奖典礼,生怕再碰到“激动的获奖者”。
不过,当次年布洛迪担任影后颁奖人时,他又将这一“传统”延续了下去。
在宣读获奖人前,他掏出口气清新剂往嘴里喷了一下,然后念出了查理兹·塞隆的名字,塞隆女神也只好接受他的“传统”一吻。
中国内地票房惨淡
鲜少有人记得《钢琴家》曾引进中国内地。2004年2月20日,《钢琴家》在北京悄然上映,4天时间仅收获10万元票房。由于影片缺乏前期宣传,很多观众根本不知道它的上映。
据悉,《钢琴家》由中影公司引进,星美传媒发行。早在2002年时,星美就斥资买断该片的发行权,并对票房抱有很高的预期,但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本片的审批一直拖到9月。
随后,从十一到春节,各种新片和贺岁片占领市场,《钢琴家》上映的时间便一拖再拖。诸多客观因素使这部佳片“映不逢时”。
到了2004年,影片的热度渐失,新的奥斯卡热片又占据话题,考虑到市场的喜新厌旧,发行方对本片的票房便不抱期望,也不想投入更多成本在宣传上大做文章。
期间,虽然有些影院主动为该片做了很多宣传,比如自制大幅海报等,但这样的宣传影响太小,对票房贡献甚微。
不过放到今天来看,这样的影片或许都不会有引进的机会。
-END-
评论(0条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