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投湖,85岁妈妈照顾65岁阿尔兹海默症女儿,感动数百万观众
近期,口碑最好的院线电影《妈妈》引起观众广泛讨论,很多人观影时流泪不止。
“数不清哭了多少次,两位老师教科书式的碾压级演出真让人动容。我还是想把掌声和赞美送给两位戏骨,相辅相成的表演,我的眼泪不值钱(btw小文淇坐我前头擦泪好几次,小哭包不要哭了以后多演电影好吗。”
“1.第一次在电影院哭到流鼻涕,大爷的。2.全女性主创团队的细腻、温情,是一种很特殊的感受。花朵、绿叶、流水、盘子都好细致。”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85岁母亲(吴彦姝 饰)和65岁女儿(奚美娟 饰)共同生活。女儿背负着对父亲的愧疚,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阿尔茨海默病让女儿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年迈的母亲需要付出顽强的生命力照顾女儿。两个生命在进程中彼此成全,彼此辉映。
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相信家中有老人的都听说过。
它是多发于老年的一种神经系统病,目前可以通过药物缓解,但不能根治。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阿尔兹海默症也会越来越多。
早期:会呈现的是记忆力下降,经常忘记时间,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重复行为,会反复说一件事情,经常会丢东西,会忘记放在哪里,判断力变差,情绪会变得不稳定,性格也会发生改变。
中期:开始不认得家人或朋友,记忆障碍也来越严重,失禁的次数变多,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的协助,这一时期也是走失高峰期,也会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症状。
晚期:变得无法沟通,出现吞咽困难,身体机能衰退,无法行走,排便排尿困难,完全卧床,并发症也会随之而来,例如肺炎等。
电影就完整展现了女儿发病早、中、晚期的各自症状。可以说,85的母亲照顾60岁的女儿,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戏剧设置。
缺位的父亲
表面的故事是母亲照顾女儿。但在内里,导演却讨论了一个更沉重的话题。
作为经历过文革时期的母女,片子却花了大量镜头讲述了缺位的父亲。
开头,就写女儿一直在整理父亲的考古日记,女儿希望能将日记出版。
这可以说是女儿余生的最大愿望。
接着,电影透露了父亲的死亡。
在那个三观被颠倒的年代,父亲被划定为阶级敌人。女儿却站在父亲的对立面,揭发、批判父亲。直到最后,女儿拒绝为父亲打开家门,导致了父亲最后的投湖自尽。
这件事,毁掉了母女后来的人生。
关于她一直保持独身的状态,可能也和此有关。“等爸爸回来了我再嫁人”,然而爸爸永远回不来了,自然她也从未嫁过人。
父亲的自杀,成为女儿永远的噩梦,带着愧疚,女儿去扫大街,做公益。为公交车上年轻的女扒手开脱,甚至不惜被其栽赃。
后来女扒手被送进监狱。女儿为其保释,并给她一些现金。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也许,女扒手的一句对话中可知“虽然是你在帮我,也许是我在拯救你。”(大意如此)
确实,女儿在女扒手身上肯定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正是当年的她做了同样性质的事情,导致了父亲的自杀。
豆瓣网友的一则评论很好的切中了这个主题。
“当疾病一点一点剥离她厚重的壳,我们才发现,冯济真(女儿)是从饥饿和文革走来的人物,她说口号式的台词,像小将一般表演,藏匿一份口粮,撕碎父女照片。影片用少量惊悚元素,将她“恋父”背后的种种缘由含蓄地讲出来,讲她的忏悔、愧疚,讲她作为记忆的背负者的不堪重负。历史作为隐性的主题,犹如鬼魅幽魂,和阿兹海默这个显性主题并行推进,以一种过分抒情的方式,以不断摇摆、模棱两可的方式,与审查周旋。阿兹海默便成一种社会现实,成了苏珊·桑塔格式的隐喻。在显性的光影中,她们走向大海,而在隐性的悲伤里,她们走向凋零。”
女儿的一生
理解了母女在过往年代经历的残酷,我们才能看清影片呈现的很多通往历史深处的细节。
豆瓣网友@黑洞胃蔷薇甚至通过片子的细节推测出了女儿的整个人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冯济真出生。她的父亲是考古学家,在她出生后不久就频繁带队野外考古,偶尔一次会来,冯济真都会很高兴。她的母亲出生富裕家庭,受过高等教育,在浙大担任文科教授。
1957年,冯济真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分子,8岁的冯济真不明白父亲做错了什么,但他们的家庭受到牵连,她觉得父亲是个大坏蛋。有一天,被批斗的父亲终于能回家了,独自在家的冯济真不肯给父亲开门,还骂他“大坏蛋!”父亲离开家,在西湖投湖自尽。消息传来,冯济真觉得是自己不肯给父亲开门造成的,她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变成了人人讨厌的“右派”,她那么爱父亲,每次父亲回家,她都守在父亲的书房外不肯去睡觉,即使听不懂父亲和他的学生们在说什么,可是她再也等不到父亲回家了。
有一个“自绝于人民的顽固右派分子”父亲,冯济真和母亲的日子都不好过,直到20年后父亲被平反,已经28岁的冯济真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相亲。她成了浙大的物理教师,母女俩一起在这所大学任教,并先后退休。冯济真过得十分自律,还有一点洁癖,出门都带着手套,不愿直接触碰外面的东西。她长期茹素,从事公益事业,会去敬老院帮忙照顾老人,帮环卫工人打扫湖边的落叶,她资助失学儿童,她甚至不忍心把栽赃她的小偷送进监狱。
冯济真一直在整理父亲的日记,2014年,这一年她65岁,日记整理的差不多了,她发现自己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她想趁自己理智尚在,把钱都给母亲,把母亲安排住进敬老院。然而母亲不愿意待在敬老院,找理由回家,冯济真不得不向母亲吐露真相。
原本体质就很好的85的老母亲重新开始锻炼身体,学做菜,学怎么照顾女儿。
冯济真的时钟往回拨转,她从老年变成中年,在大学里教导学生却忘了下一条物理定律;她变成了青年拒绝上门帮助自己的男人,要他答应把父亲换回来再嫁给他;她变成了小女孩,披着母亲的婚纱奔跑;直到有一天,她忘记了眼前照顾自己的人,她说“你不是我妈妈”,她说“你真像我妈妈”。
2017年,独自照顾女儿的老人终于支撑不下去,她患上了帕金森病,不得不和女儿一起住进去在海边的敬老院。母亲换上了华丽的旗袍,推着轮椅带着穿着一新的女儿一起去海边,她们在海滩上跳着笑着,迎接逐渐上涨的海水。
关注《妈妈》,关注阿尔兹海默症
2016 年世界上有4000万人患病,其中中国有100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0万例,预计在2050年将高达3000万人,因此,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刻不容缓。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兹海默症老人的身体状况也每日愈下,其家属照顾者由于长期的照顾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理论角度解释就是此时家属照顾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由于得不到舒缓,而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个体会产生一些心理异常,例如此时的阿兹海默症老人家属照顾者会出现焦虑、冷漠、暴躁、自卑、空虚、无端烦恼、消沉、偏执、愤怒、敌对、对生活不满意等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
影片正在影院热映,有兴趣的观众可以走进影院,多多支持国产佳作。
评论(0条评论)
全部评论